發燒是小兒科病人最常見的症狀,每一個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到。發燒使得「家長不知道怎麼辦而醫師處理傷腦筋」,據統計顯示,在兒科門診或急診就診的小兒,大約有70%以上都是因為發燒,所以說它是最熱門的問題亦不為過。
學者專家們對發燒的觀念及看法自古至今有所不同,早期病理學家認為當人被致病原(如細菌、病毒等等)侵略時,人體內便會產生「體內熱原」,使體溫上昇,迫使侵犯者無法生存,所以說發燒是人體最重要的自然防禦機制。直到十九世紀時候,有人發現動物的體溫如果超過正常的5~6度以上的話,動物很快就會死亡。此後,人們才逐漸認為發燒對人體健康有害,因此使用抗熱劑來降低也逐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事。小兒發燒的原因很多,包括各種感染(呼吸道感染、鼻炎、中耳炎、肺炎、腦膜炎等等)、腫瘤疾病、不明熱再如夏季熱等等。
醫師最重要的職責則是詳細地評估他們的病史以及做仔細的身體檢查,以便找出發燒原因,得到疾病原因的診斷。但是也有大多數的小兒,在初期根本沒有任何相關症狀的發現,立即做正確的診斷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醫師們此時必須依據豐富的臨床經驗,醫學的知識,有時甚至需要借助一些檢驗替寶寶的發燒做原因的診斷。
小孩發燒不退怎麼辦?它的原因是什麼?又吐、又拉肚子,有時可能燒後出現紅斑時又該如何處理?
一般正常的體溫是攝氏37度,但是有些人的體溫會高於或低於這個標準,而且通常早上的體溫最低,然後隨著一天的開始慢慢升高。對成年人而言,所謂的發燒,是指體溫超過攝氏37.8度。如果是小於三個月大的嬰兒,體溫升到攝氏38度,兒童是攝氏38.9度,成年人則是40度就必須去看醫生。大多數的人都是從撫摸前額,知道是不是在發燒,但這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應該使用溫度計,用法是先將溫度計甩一甩,並且用冷水沖洗一下,然後放在舌下三分鐘。 耳溫槍是利用紅外線掃描耳膜的溫度記錄而得,基本上其所測量的是人體內的核心溫度,與肛溫的意義相同,使用時有以下幾個重點
依據統計顯示,三分之一以上的家長甚至不知道寶寶的正常體溫,幾乎一半的人認為38-39度就是「發高燒」,且認為這樣就必須馬上進行發燒處理--退燒,否則體溫會一直昇高上去而不知道怎麼辦,而體溫太高會燒壞腦筋,會引起抽筋,寶寶會昏迷且會有生命危險。有些家長帶寶寶來看醫師以前,曾自動給予退燒藥,包括退燒成藥、塞劑、感冒糖漿、甚至抗生素。這些舉動有時反而會妨礙醫師對寶寶發燒及其他病情的觀察,而影響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甚至有些家長自動給予退燒藥劑後,只要寶寶不再發燒,就認為「病」已經好了,不需要再去找醫師。也有些爸爸媽媽在面對寶寶經醫師診斷發燒的原因為-中耳炎或泌尿道感染等,須給予10-14天的完整發燒治療的告知後,主動的認為只要寶寶不再燒起來就拒絕藥物的延續治療,而給予細菌再次復活的機會,不但使過一陣子之後疾病再次地復發,細菌對藥物產生了抵抗力,不但使治療更加困難也對寶寶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併發症。
總歸以上的現象,乃由於我們一些深存在腦子中的觀念仍然無法歸正,例如很多家長會認為發燒好了,病就好了,就不需要吃藥了,而且他們認為藥會傷身體,會貯存在身體中,造成嬰兒的發育不良。殊不知所有藥物只要能正確的使用,包括對象、劑量、用法以及考慮寶寶各人體質上的差異性,藥物進入人體後經吸收至血流中循環到全身的器官,幾個小時後都會經由代謝作用由肝臟或腎臟排除,不會像家長們認為的會永遠貯存在體內。也就是因為如此,爸爸媽媽們必須依醫師處方上所指示定時且定量的服用藥物,才會發揮發燒處理藥物治療的效果,千萬不要求好心切,二天份的藥一天就吃完了;也不能二天份的藥物平分到三天四天甚至五天期間服用,這些才是最令人擔心的。
面對發燒應有的正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