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保健諮詢網


鼻咽癌-初期症狀及分期治療治癒率



這是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根據行院衛生署統計,它是民國九十四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十位,死亡率的第九位,有 626人死於鼻咽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四十歲為高峰。如果平常多注意一點,鼻咽癌初期症狀平時不容易察覺的,不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對的治癒率也會愈高,所以平常就要提高警覺。

它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為一般人的19.2倍。某種人類白血球抗原類型的人有較大的得病機會。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的食物或燒香與抽菸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然而我們常見的病人是菸不抽、酒不喝,也未食用上述食物的人。至於EB病毒,我們可偵測到鼻咽癌細胞有EB病毒存在,幾乎每個台灣人都很早就感染過,身上也可能潛伏一些EB病毒。為什麼有的人會得鼻咽癌而大多數人不會目前仍不清楚。

鼻咽癌初期症狀有哪些?

鼻咽癌的症狀大致分為四類:第一是頸部症狀,第二是鼻部症狀,第三是耳部症狀,第四是神經症狀。初期症狀大都是出現於頸部以上之淋巴腺腫大,這約有70%的病人可以見到;耳部的症狀常會出現的是單側耳塞、耳鳴以及聽力障礙等;至於鼻部的症狀常會聽病患敘述,早晨起床後咳痰中帶有血絲或者是鼻涕中帶血絲;最後神經方面的症狀主要是以第五、六對腦神經最容易被侵犯,而其引發的臨床症狀為(第五對腦神經)半邊臉部有麻木感;(第六對腦神經)複視等。常見的六大症狀:

  1. 頸部腫塊:約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之病患在確立診斷時已有頸部腫塊,這是因為鼻咽部具有豐富的淋巴管道,癌細胞很容易經由這些淋巴管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或全身其他各處,如骨骼、肺臟、肝臟等。
  2. 鼻涕或痰帶血絲:鼻咽腫瘤表面潰爛出血導致鼻涕或痰帶血絲,經由前鼻孔大量流鼻血的現象其實並不多見。
  3. 鼻部症狀:鼻部症狀包括鼻塞、膿鼻涕、惡臭分泌物等,主要是由於鼻咽腫瘤堵塞鼻孔、鼻腔或因腫瘤潰爛而產生。
  4. 耳部症狀:耳部症狀主要是因為耳咽管功能受損所產生,耳咽管具有平衡中耳腔壓力的功能,比如登山或搭飛機時會有耳部悶塞的感覺,經由吞口水、打哈欠等動作來打開耳咽管平衡中耳腔壓力,便會讓我們有豁然開朗的感受。因此,當鼻咽癌腫瘤侵犯耳咽管時,就會產生耳塞、耳鳴、中耳積液、聽力障礙等鼻咽癌初期症狀。
  5. 頭痛: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6. 腦神經症狀: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隔著堅硬的顱底骨與顱腔隔開。但在鼻咽部周圍有血管與神經通道,鼻咽癌腫瘤細胞常沿著這些孔道侵犯到顱腔內,造成上述之頭痛現象,或甚至侵犯腦神經引起其功能障礙。如第六腦神經 (外展神經) 受損,便會造成眼球運動障礙而產生複視現象;如第五腦神經 (三叉神經) 受損,便會造成臉部皮膚感覺麻木。其他舌下神經、迷走神經障礙,則會造成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的症狀。

由於位置的關係,鼻咽癌初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性。因此大多數病人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唯一的辦法是大家提高警覺,有上述的症狀之一,並常常發生者應找可靠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診斷主要靠耳鼻喉科醫師用反射鏡檢查與鼻咽部切片。有時候轉移到頸部的淋巴腺已很大,但原發部位仍很小,這時常有切片未找到腫瘤,此時可能要以內視鏡做更直接的檢查以便切 片。放射腺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於決定腫瘤的大小、位置、範圍十分重要,是必須的檢查。尤其是核磁共振的優越性已是全世界的共識。

鼻咽癌分期及治療

由於鼻咽癌原發位置鄰近顱底及其他主要器官,沒有足夠的安全範圍以供切除。另外多為未分化的細胞,極容易發生頸部淋巴腺和遠隔轉移,因此手術難以清除乾淨。放射線治療一直是治療的主力,現在多使用鈷六十或直線加速器(目前的五年存活率可近百分之七十)。然而,放射治療也是局部性的治療,對頭頸部的癌細胞比較可以有效控制,但鼻咽癌十分容易蔓延至骨骼、肺及肝等內臟,因此如何以化學治療增加治癒率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仍未有結論,但是為了增加治癒率,化學治療的臨床試驗是必要的。

TNM分期系統為國際間普遍接受的鼻咽癌分期系統:

正確的T分期必須靠電腦斷層掃瞄攝影或磁振造影檢查才能判定,而N分期主要是靠臨床醫師的觸診,並佐以電腦斷層掃瞄攝影或磁振造影檢查來加以判定。M的分期要靠胸部X光、骨骼同位素掃瞄及腹部肝臟超音波等來加以判定是否有遠端轉移。

對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都有相當不錯的敏感性,而鼻咽癌手術不易且容易有淋巴結轉移,所以手術通常用在診斷、放射治療、後遺症、合併症之處理、復發之治療選項等,初診斷病患通常採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來治療。治療方式不僅需考慮臨床分期,還要考量T、N和M的情形。一般而言,初期鼻咽癌(如臨床分期I、IIA)可單採放射治療,而臨床分期IIB、III、 IVA、IVB則建議採放射化學治療法,若已有遠隔轉移(臨床分期IVC病人),則採化學治療為主。 

第一期及第二期鼻咽癌是屬於較為放射敏感的腫瘤,體外放射治療是治癒性的治療方式,也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最常使用的機器為直線加速器或鈷六十治療機。放射腫瘤科醫師會根據病人的過去病史、理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及臨床期別,設計一個最適合病人的治療照野,透過「模擬攝影」的程序,並以鉛塊的製作,遮敝不需接受放射治療的正常組織,以減低治療的副作用。根據電腦系統的最後規劃,病患開始接受放射治療,傳統的治療一個星期治療五天,一天治療一次,整個療程約七星期左右。放射治療的範圍包括鼻咽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

一般而言,急性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是相當常見的,如口咽黏膜炎、咽喉疼痛、輕度到中度的皮膚炎等,皆能在治療完成數週至數月內恢復。而持續較久的亞急性副作用,如口乾、頸肌肉纖維化及中耳炎等,則時有發生。至於嚴重的晚期副作用,如軟組織壞死、骨骼壞死、局部腦組織或脊髓受損,則較少發生。 

鼻塞  鼻子過敏  鼻咽癌  鼻涕倒流 

心血管保健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