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保健諮詢網


皮膚癌-症狀徵兆及治療



不論臉部、軀幹、手腳、頭皮、甲床或口腔都有可能產生皮膚癌。近幾十年來發生率在歐美或是亞洲都逐年上升,已經是全世界重視的公衛話題!炎黃子孫由於膚色的關係,發生皮膚癌症狀徵兆的機率比起白種人少了許多,因此往往易被忽視,根據2006年美國皮膚科醫學會的研究顯示,有色人種罹患經常伴有較高的後遺症及死亡率,因此值得我們來重視及瞭解這個疾病。

在網路上偶而會看到民眾發問,自己、朋友或親人得到怎麼辦? 有些人的描述聽起來很嚇人,其實大家不必太過害怕,皮膚癌有預防的方法,也有自我檢查的方式,如果真的不幸得到,只要早期治療,大多數都可以有效的治癒。至於治療的方式與種類有關。

皮膚癌症狀及徵兆有哪些?

這幾年衛生署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中,前十大癌症當中,國人男女皮膚癌發生率分別都位於第8-9位。由台灣癌症登記小組的資料,我們更可以看到發生率逐年上升,由民國68年至民國85年,全國每年的申報人數由248人增至1220人,上升了將近5倍;至95年已經到達2457人,上升了將近10倍之多。

這大多發生於年紀大的患者,因此發生率的持續上升,可能與社會結構中人口年齡老化、就醫便利性提高使就醫意願上升、及醫療進步,診斷能力提升等因素有關。由於大多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高,因此雖然每年新診斷的皮膚癌病例持續增加,但每年因而死亡的人數卻維持在一定的數目,而且死亡率比例遠低於其他癌症。因此認識早期症狀及皮膚癌徵兆十分重要,對於皮膚上的腫塊,國人千萬不能輕忽。相關症狀如下:

  1. 基底細胞癌:
    • 小珠狀、光亮的皮膚增長,中心凹陷,邊緣高起,並且日漸增大。
    • 一小片皮膚癢、流血、損傷,或形成結痂。
    • 傷口經過了一個月還不癒合,或是癒合後又裂開。
  2. 鱗狀細胞癌:
    • 曬太陽後,皮膚變紅或棕色、粗糙結痂的表面。
    • 頑強、結痂的表面,有時產生厚皮或出血。
    • 看起來像疣的表皮增長,有時流血
    • 皮膚上的凸起變大
  3. 惡性黑色素瘤:
    • 痣的外觀改變。結痂或變軟,流血或變大。
    • 身上皮膚黑色部分,會覺得癢或突然長出多泡的痣。
    • 黑點或痣,有ABCD趨勢。不對稱 (Asymmetrical),界限模糊(Border blurry),顏色不均(Color uneven ),直徑大於鉛筆頭的橡皮擦直徑(Diameter larger than a pencil eraser)。

皮膚癌治療

依照癌細胞的來源分成不同種類,各種皮膚癌的發生率與皮膚的結構有關。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會產生癌病變的細胞有許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來自表皮內的角質細胞及黑色素細胞,因為它們是第一線接觸到陽光的組織,長期照射紫外線很容易導致這些細胞的癌病變。當角質細胞發生異常癌病變時,會產生基底細胞癌或麟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皮膚癌,大約佔45~50%,還好它的惡性度不高,幾乎不會轉移,手術治療成功率很高。哪些人的風險較大?

預防之道

  1. 90%以上的皮膚癌是陽光所引起的,所以應該儘可能防曬。
  2. 到戶外之前半小時,先擦好防曬係數(SPF)15以上的防曬油,戴帽子,穿長袖衣服,長褲。早上十點到下午二點(如果可能,到四點)陽光最強,儘量避免外出。
  3. 每個月做皮膚檢查。如果你膚色很淺、有斑點、曬傷但沒有變黑、或有皮膚癌的家族病史,不妨請教醫師,了解皮膚癌有哪些危險徵兆。


診斷以皮膚切片為主,取一塊組織在顯微鏡下檢查來確定診斷,這是一種只需要局部麻醉下就可以進行的門診手術,手術過程一般在半個小時內就可以完成。目前先進國家的皮膚科醫師正致力發展非侵襲性(不開刀)的方式來診斷皮膚癌及的深度和範圍,包括利用超音波、皮膚鏡檢(皮表透光鏡)、光學斷層掃描、共軛焦顯微鏡、光動力診斷技術,期望未來能有更新的突破。

皮膚癌侵犯的部位深度和惡性度都決定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黑色素細胞癌由於惡性度較高,手術切除的範圍往往比其他兩者大,另外早期的治療效果較佳。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療法、電燒刮除、冷凍療法、局部化學療法、光動力治療、生物治療(免疫治療)等等。如果侵犯的深度較深或是已經轉移,往往需要一個治療團隊包括皮膚科、外科、腫瘤科、放射線科或耳鼻喉科,依據不同的病患設計一個適當的治療計畫。 

癌症  乳癌  口腔癌  皮膚癌  大腸癌  鼻咽癌  肝癌 

心血管保健諮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