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腎功能下降卻不自知。國家衛生研究院十月中,發布最新一項調查指出,國內約150萬名中重度慢性腎臟病患者中,有九成患者不知道自己腎功能已經衰退而延誤治療。一項研究指出,許多基層內科醫師無法正確診斷出腎臟病症狀及相關的前兆。研究中建議,民眾應更積極主動了解警訊,定期做檢查。早期發現是預防的重要關鍵,對於相關的飲食禁忌及須知更是不可忽略。
台灣腎臟醫學會也喊出「三三篩檢制」,提醒有糖尿病、高血壓、蛋白尿、有腎臟病家族史、65歲以上老人及長期服用藥物等高危險群民眾,每三個月記得檢查尿液、血壓、血肌酸酐等三項檢測。
初期腎臟病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不容易發現,常以下列前兆症狀呈現,故須由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
近年來台灣地區尿毒症患者的新發生率及盛行率在世界上的排名都名列前茅。面對腎臟病原因如果能及早介入治療,往往能有效改善預後,減緩腎功能的退化速度,降低尿毒症的發生率,減少醫療的支出。根據衛生署最新公布的死因統計,在民國98年死於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的人數,名列國人前十大死因的第十名,許多腎臟病患者往往已經生病了卻不自覺,主要在於初期症狀往往很輕微。
早期症狀如小便有泡沫、血尿、每天的排尿量漸漸變多或變少、下肢水腫、血壓偏高等,如果一直拖到病情加重,如呼吸困難、精神及胃口明顯變差,人很不舒服時才去就醫,往往已經進入腎臟病的後期階段。如何及早發現,民眾當有"泡、水、高、貧、倦"5字口訣,來檢視小便是否有泡沫,久久不散、下肢水腫或眼皮出現水腫、高血壓、臉色常蒼白易喘等貧血症狀及容易疲倦等症狀時,須提高警覺心,去接受腎功能檢查。
醫師建議民眾應適當喝水(正常人每天2000-2500毫升)、減少高鹽,高鉀,高磷,高蛋白飲食、多運動、戒菸酒、控制血壓、不要服用過量的止痛藥或來路不明的偏方、勿濫用止痛藥,從日常生活保養腎臟。尿毒症並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當小便有泡泡,下肢水腫等症狀出現,或者是經由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腎臟功能異常時,應該及早就醫。即使罹患了慢性腎臟病,如果能定期回門診追蹤,並配合適當的保健,也許終其一生都不會踏上尿毒症的命運。
當腎臟功能退化時,無法將身內的代謝廢物及過多水分、電解質(鈉、鉀、磷…)排出體外,導致許多殘留物質堆積在體內,而加速腎臟功能惡化及併發症產生,所以當腎臟功能逐漸退化時應謹慎執行飲食須知調整與限制。
台灣有「洗腎王國」之稱,雖然醫師一再提醒民眾平時要注意腎臟保健,但仍有民眾在不知不覺中罹患了慢性腎臟病,根據國衛院於2008年發表一項以46萬台灣民眾為研究樣本的調查顯示,總人口中有11.9為慢性,幾乎每8人有1人是慢性病患,而在所有患有慢性的病患當中,只有3.54知道自己有病,也就是每25人中不到1人知道。尿量正常,無需限制水份的攝取,若尿量減少則需限制水份的攝取。若需限水時,原則上以前一天的尿量加上500-700毫升的水,且避免喝過多的湯汁、飲料、稀飯等。若您在飲食禁忌及腎臟病飲食須知方面有任何問題,可詢問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