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保健諮詢網


髖關節-疼痛症狀位置在哪及手術置換術



髖關節疼痛其典型的症狀特徵為關節軟骨的退化喪失產生贅骨或骨刺,這種情況可能是原因不明的叫做特發性關節炎。或是因為以前有過的疾病、創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症、關節感染、孩童時期的病變或是其他的狀況,這種情形叫做次發性關節炎。相關的疼痛位置在哪裡?請參考以下說明。

成人的髖關節疾病是骨科門診常見的疾病之一,它所造成的病患痛苦實在是比其他任何關節的疾病都要來得明顯。因為它是人體一個最大且最重要的關節,人體的重量支撐要靠它,下肢的行走活動要靠它,輕則會影響走路,嚴重的時候會使人喪失工作的能力而必需進行手術置換術。

髖關節在哪及它的疼痛症狀有哪些?

髖關節是由骨盆的髖臼與股骨的頭部互相連結而成的,其構造就像臼與杵,凹與凸的部分互相連接在一起,其周圍有韌帶與關節囊被包圍,外面更有堅強的肌肉與肌腱附著,形成一個穩定的構造。骨頭本身與外被都有血管提供血液的供應,以確保骨頭與關節軟骨的營養。可以有多方向的活動,人體可以作蹲、跑、跳、跪、外展、內縮、向前彎曲與向後伸展等的動作。

成人常見的疾病依其發生的排行,有退化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外傷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與細菌性關節炎的後遺症等。其症狀包括:

  1. 疼痛—始於鼠蹊部,然後延伸到大腿內側及前部,亦可能向外沿著闊筋膜漫及膝蓋
  2. 跛行
  3. 大腿外展困難

症狀的呈現是逐漸出現的大腿與鼠蹊部的前面的疼痛,有些病人的疼痛會出現在臀部或是大腿的外側,甚至會放射到大腿的下半部與膝關節。有些人只會抱怨膝關節痛因而忽略了髖關節的病變。開始的時候症狀只有在運動過後才會,之後漸漸地痛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甚至休息或睡覺的時候也會痛。既使休息一段時間也不會使症狀改善,有時病人也會因疼痛而由睡夢中醒過來。疾病繼續進行時會造成髖關節活動不良或行走時一跛一跛的,但有一些病人卻只有跛行的現象而一點都感覺不到疼痛。

在關節炎的早期關節活動的範圍大抵正常,屈曲與伸直都還好,但是內旋轉會受限制,漸漸的屈曲受限。有些病人會有髖關節屈曲攣縮,這使得病人行走時變成很困難,因為要費很大的氣力以保持髖部的直立。由於疼痛與外展肌肉的萎縮會導致跛行更為嚴重,因而步態會變得十分怪異。

髖關節置換術手術

髖關節骨關節炎是一種會持續惡化的疾病,這種疾病的過程是漸進式的,換句話說是不會好的,只是有些病人惡化的速度不同而已。治療是要看疾病的期別與病人的年齡,開始的時候一般是使用止痛藥或是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及復健,目的是減少疼痛、增進肌力、改善活動範圍。如果症狀嚴重行走困難則可以使用手杖助行,手杖是應該用在正常的一邊的手。

如果病人的年齡是在二十與五十歲之間,其病變是源自於髖關節排列或生長不全,則可以考慮早一點採取切骨術以改善骨頭的位置,以使症狀獲得緩和。如果病人的年齡較大則可以考慮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手術。這已經是一個很常見的手術,對於嚴重的疾病它是唯一的解決方法。而病人在手術之後功能都會有很大的改善,疼痛的現象消失,關節活動增加,同時肌肉的力量也會改善,跛行的程度會改善。人工髖關節手術後物理治療的目的:

  1. 使病患早日達到功能性肌力及活動度。
  2. 使病患早日恢復功能性日常活動。
  3. 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手術置換人工髖關節就像裝配一輛高貴的汽車,每一步驟均有一定的標準作業流程。目前的置換術大半採用解剖式的安裝(Anatomic fit),就是不使用骨水泥,而是直接在人體的髖關節上下各造出尺寸大小完全適合的基地,再把人工關節用力嵌進去,所以對解剖構造的瞭解及精湛地使用工具,需嚴格地遵行生物力學的原則,就可造出品質第一的人工關節。當然經驗也很重要,文獻討探也顯示,每年執行此種手術50例以上之醫師,比執行手術少於50例的醫師,當然成功率要高出甚多,因為熟能生巧。而且置換時需要用大力氣嵌入,但同時又要細膩地先造好模型,可說是要兼顧細心與費力的大手術。

通常手術的時間大約一小時左右,住院時間約一星期左右,手術後約須使用拐杖兩到三個月之久,視病人的狀況與體力而定。手術的併發症很少約百分之一左右,常見的是感染及脫臼但是不多,如果病人本身沒有其他重大疾病或慢性的內科疾病,那麼手術本身是相當安全的。長期的合併症則是人工關節的鬆脫問題,對於年青的病患而言,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或耐用度,磨損的速率都是問題,所幸目前的材料技術已有大幅進步,有些人工關節已經可以使用較久(約二、三十年),因此對年青的病患是一大福音。 

痛風  類風濕性關節炎  髖關節  膝蓋關節  手指關節  退化性關節炎 

心血管保健諮詢網